这是我身边真实发生的事情。
“犬子”十年前清华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某美国常青藤大学攻读经济学专业的博士,毕业后“居然回国了”。之所以用黑体字强调,是因为我参加毕业典礼后顺便在北美做了一次自驾游。遇到一个移民北美的亲戚,听说孩子回国后,指责我们两个“太自私”(为把孩子留在身边养老而不顾孩子前途)。十年前在我的朋友圈,出国移民被认为是一个“前途无量”的选项,更何况孩子还是所谓的“高材生”。
对于亲戚的指责,我们当时无言以对。因为你如果说是孩子自己选择回国的,他们断然不会相信,说了也白说,所以只能不言语以示默认。当然,实际情况的确是孩子自己选择的,在这里也没必要说假话。我们家历来民主,绝不会让孩子尊崇家长的意见。
(资料图片)
到此也顺便为那些被指责为“反美是工作,留美是生活”的大咖们说句公道话。他们的家庭想必也与我们家一样,都不会勉强孩子的选择。我与他们的区别就是我们的孩子选择回国,而他们的孩子选择了留美。说句老实话,一旦我们的孩子选择了留美,那我们也免不了常去美国“溜达溜达”,那估计也会被“反美是工作,留美是生活”了吧。
孩子选择回国的理由,我认为是理性的(随然现在事后诸葛亮当时的理由并不充分)。孩子估计多少受到导师的影响。首先认为学术前途最重要(现在看来这个真不重要)。因此要留美就必须留在名校。因为美国大学的学术圈子也是讲“门第”的,名校教授要举办学术活动,邀请的学者通常都从名校中选,当然,如果已经小有名气的不适用这一条。去比较差的学校比较容易,有一家欧洲的大学不用面试直接录取了我们家孩子(大概是认为名校博士不需要面试?),但被导师Pass了。第二要考虑的是待遇,当时美国名校的待遇大概是年薪十万美元(助理教授)。如果是普通大学年薪还要低一些,据说8万美元都算高的。而我孩子回国进的是一所985大学,年薪四十万。表面上看美国名校10万美元折人民币六七十万似乎更高一些,但实际生活水平大大低于国内。一是美国的税和保险比较高,最少要占收入的25%,第二没有什么补贴。而国内还给伙食补贴和住房补贴。综合计算的结果,在美国名校与在中国名校比较,每月扣除必要的刚需支出外,余下的钱折成人民币都是两万多块钱。但很显然,同样的名义工资,在中国的生活水平明显高于美国。况且我们家孩子还没有被“名校”录用。去一般的大学工资还更低,与国内就更不能比了。
说到学术,其实当时也是过虑了。
美国的竞争非常激烈。我只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找工作期间学校会组织毕业的博士们培训,其中最重要的是怎么应付面试,孩子所在大学招聘现场组织博士们旁听,那次是一个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生应聘,教授们一个接一个轮番“难为”应聘者,这位名牌大学的博士回答不出问题,被折腾得满头大汗,最后灰溜溜下台了。第二个例子。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讲席教授白崇恩,曾入选国家货币委员会。哈弗大学经济学博士,导师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肯定应该算是大咖了。他受聘的第一所美国大学是美国排名100以外的大学,助理教授好像做了8年也没转终身教授,后来还是先受聘香港大学教授,之后才到清华到达现在的位置。
美国的情况是这样的,刚入校是助理教授,然后一般要经过最多6年的“试用期”,期间据说要在国际认可的“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若干篇论文或文章(不同的学校要求数量和质量不同),才能转入“终身教授”(开始只是“副教授”)。据说到了终身教授,位置就稳了,只要不犯什么大错,学校不会解雇你。如果没成功转为终身教授,理论上你就要另谋高就。所以在大学其实也挺累的,就像有人说的那样,“身体不累,心累”!
其实在我看来,在目前的中国,学术真的不重要了。我看那些教授的水平也就那么回事。跟着他们能做出什么学术成绩?我是深表怀疑的。但我发现家庭教育效果其实是很有限的,你教育了半天不如他们在社会上被教育一分钟。现在孩子似乎也想通了,当然不是我教育的结果。什么学术不学术的,顺心才是最重要的。现在去了一家大型跨国机构,没有发文章的压力,工作也不累。虽然工资比教授低一些,但心情好最重要。
我发觉真正理性的人很少。我直接接触到的也就是孩子以及他们圈子的同学。还有一个另外一所985大学的学霸是我们家孩子的学姐,考试在他们年级历年都是第一名,也是同一所常青藤大学博士毕业后回国了。而周边接触到的那些考不上博士的亲朋好友家的孩子们大都在国外留下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现象。难道是学霸往往更容易理性?
今天就说这么多。顺便把我所认为的“留学真经”告诉给大家。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吧。